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亟须改进工作和保障机制伟德入口




当下,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全面铺开。在此背景下,持续10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值得高度重视。该赛事起始于2015年,至今已成为覆盖全国所有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最大规模赛事。
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核心价值在于育人。通过为学生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激发其创新创业的热情,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因此,该赛事活动必定是一项长期事业,伟德绝非仅凭几分钟的参赛项目路演就能决胜负的“一锤子买卖”。然而在现实中,这种行为却不断显现。
其一,显性成果至上,导致育人目标削弱。竞赛奖项固然重要,但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的能力提升更为重要,这需要各方主体秉持长期主义的创新创业信念。但眼下,行政部门、赛事主办方、高校和学生往往过度追求竞赛的短期成果绩效,将奖项与得奖主体的名利紧密挂钩。
其二,部门协同不足,导致国家资源浪费。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主体涉及多部门,各部门都掌握着丰富的财政资源,在各级赛事中承担主体职责。但由于各主体间缺乏统筹规划,导致不少参赛个体或团队为了多获奖项而多头参赛,这不仅耗费了参赛者和办赛者双方的时间和精力,同一份项目书多头获奖或受资助也相当荒谬。
其三,诚信审核虚设,导致学术不端滋生。按理,赛事主办方负有保障赛事诚信的职责,但眼下相关规则并不健全,造成了重复参赛项目、署名虚假项目、内容虚假项目等也能获奖项或受资助,而相关主体往往在给出奖项或资金后就了事了。
基于此,赛事相关方要从长期主义和专业性的视角出发,构建纵横贯通的工作机制,实现从“短期成果选拔”向“长期生态育人”转变。
在参赛学生发展的纵向维度上,建立从校园到社会的连续支持机制。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具有渐进性,需经历从理论到实践、从失败到成功的循环过程。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涵盖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同时,创新创业项目从创意到落地、再到壮大,需要不同的支持,相关主体应提供适合的指导和帮助。
在高校内部,可构建“低年级创新启蒙高年级项目实践毕业创业扶持”的递进式培养体系。在外部衔接上,需建立高校、政府、企业的阶段化对接机制创意孵化阶段由高校提供实验空间和导师资源,产品开发阶段引入企业技术团队联合攻关,市场推广阶段则由地方政府匹配产业园区和政策支持。
在赛事主体协同的横向维度上,建立各部门配合的统筹协调机制。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创新主体的时间效率,有必要将市、区、校等各层级资源加以整合,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一站式”的全方位支持。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项目成果往往需要经过进一步的研发、孵化和市场推广,才能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效益。该过程涉及多个管理主体,应构建多主体协同推进的衔接机制,将各阶段发挥主要作用的管理主体汇集到一起。
同时,为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解决管理碎片化、资源错配及成果转化不力等问题,提供系统性的制度保障。
针对赛事主体存在部门壁垒和资源分散的问题,建议建立由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的联席会议机制,将教育部门、科技局、人社局、工信局、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整合到统一平台,定期会商并联合发文明确权责清单,协调各部门的资源。
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一个核心难题是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对此,应加强对指导教师的专业培训,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可考虑将导师指导学生获奖、成果转化等指标纳入其工作业绩评价体系,激发专业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为遏制虚假乱象,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还需加强对赛事的监督,构建“事前规范事中监控事后追责”的监督保障链条。各高校可出台竞赛管理办法,明确事前的规范。同时,构建动态的评审专家库,通过同行评议等方式明确筛选标准。对竞赛中的失信行为,则要进行事后追责,将抄袭、虚报融资等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乃至建立“黑名单制度”。
要破解“赛时火热、赛后冷清”的困境以及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有关方面还需强化对成果的持续性跟踪。一方面对获奖项目进行跟踪检测,提前发现项目的发展困境,有针对性地提供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关注获奖学生后续的职业或学术发展,在为其提供支持的同时,也为赛事的更新和完善提供参考及改进建议。
(本文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项课题“解决上海结构性就业矛盾的促进机制和政策创新研究”阶段成果)